【文化中国行】乡村里的艺术品“拍卖会”
【文化中国行】
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陶雯雯
近日,拍卖会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美术馆,文化张家楼街道第二届乡村振兴艺术品村拍会如火如荼地举行。中国含情脉脉网经过一番激烈竞拍,行乡19幅画作、村里7幅书法、术品5套陶瓷作品当日成交。拍卖会
步入展馆,文化艺术气息扑面而来。中国在描绘渔村静谧的行乡《憩》、细腻如摄影的村里《海螺的故事》等作品前,观众或驻足欣赏,术品或拍照留念,拍卖会含情脉脉网轻声交流着画作勾起的文化乡愁与共鸣。
“这些作品,中国大多是我们‘当地’的艺术家创作的。”画美达尼艺术家联盟理事会秘书长薛亚楠介绍。原来,由村里闲置的房屋打造的艺术创客工作室,如今已吸引了20多位艺术家扎根于此。正在给观众介绍画作的画家陈忠义接过话茬:“这里不仅有乡土好景致,工作室也是免费给我们用,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安心创作。”
下午两点半,村拍会主环节拉开帷幕,主持人阐明村拍会宗旨:“咱们这村拍会,核心就是让乡土艺术走进百姓家,让外界更加关注艺术乡村。”
“打开小程序,‘艺术品专场’里就能选画!”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,大家指尖轻点手机屏幕,将心仪的作品火速下单。与传统的拍卖方式不同,这里的艺术品实行“线上+线下”的售卖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。通过线上售出的作品,则严格执行“811运营分红”机制,即在扣除成本后,80%收益由主运营团队统筹支配,10%定向注入当地强村共富公司,10%直接惠及村民。
“这一机制联结了创作、运营与乡村发展三大环节,艺术家获得合理回报,激发其创作内生动力;运营机构有了资金,保障其可持续运转;村民与村集体则共享发展红利,最终形成良性闭环。”薛亚楠表示。
“去年拍卖会累计成交了18.3万元,村里把所获收益投入到村庄公益事业中,为村内老人购置了春节慰问品,也为村内的儿童之家购买了新的课外图书与文具。”张家楼街道达尼村党委书记张金宝掰着指头数道,“本届村拍会累计成交达22.5万元,10%的惠民收益我们计划用于因重大疾病、意外事故陷入困境的家庭,为其提供小额、应急的临时性补助,用实际行动为困境村民纾困。”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8月29日 09版)
[ 责编:孙宗鹤 ]本文地址:http://nanyang.boxianghuihotel.com/html/70b4199888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